社會上有一派的想法是:房地稅合一之後,投資客和建商會受不了屯屋的壓力,所以一定會有波很大的拋售潮,一但拋售之後,就會有非常非常便宜又大碗的物件出籠,不必要為了現在舊制能省下來的稅金,而趕在今年買屋,如果今年買了就算有省到稅金好了,如果明年房價跌怎麼辦?
我準備了以下的分析資料給各位參考,分別是高雄全區. 左營區. 鼓山區. 三民區,挑這些區域來做比較,除了因為我在這個商圈的客戶居多,左營和鼓山也是高雄房市的風向球,
若是對其他區域有興趣想了解資料的人,請私訊我喔
下面圖片由住展房屋網提和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提供
前面三張是針對三個區域的新成屋,預售屋的單價作分析,最後一張是建商第一次登記移轉的件數,也就是預售之後交屋的登記件數
鼓山區的推案地點 近三年在美術館及凹子底附近,所以地段都是相似姓質,維持在25萬
左營區的推案地點 比較散,高鐵,巨蛋,生態園區,接近楠梓的左營地段,有些是住宅地有些是工業地,所以多個建案在單價平均之後,價格可以參考的程度就降低了
三民區的推案地點 除了高應大,民族一路附近零星的小塊基地之外,大部分都是落在鼎山家樂福往金獅湖方向.所以跟精華地段的建興輕軌站,陽明學區的新建案單價有落差喔
最後一張的登記移轉件數,內政部只有提供全高雄市的查詢,所以無法分區查詢,104年的資料不齊全,所以我從101年到103年提供參考:
從101到103的數量顯示,建商的推案數量加速增加,除了跟今年7月份的容積管制改革,改採總量管制之外,也是有105年的房地稅合一考量,大多數的買方包括建商自己,
也希望能夠盡早買到房子或賣出房屋,在房地稅合一制度正在沸騰討論的時候,104年第一季的移轉數量反而還比前面兩年的第一季高
綜合這五張的評論,新屋行情是到今年8月,建商移轉數量只到去年年底,看的出來,沒有因為101~103年的激增數量,而造成這三個區域明顯的價格下滑,因此買賣數量增加,價格水準穩定,也就是建商沒有下殺,而這些成交的大多數買方在自住的需求考量下,認為如果物件在當下是合理時價的話,那麼就能購屋
本身是台北人下來高雄工作,跟許多台北的同業朋友聊過今年的台北景氣,大家在新聞媒體上面看到的負面消息,在高雄發酵的程度,建商價格調整的程度都無法像台北這麼大幅度,原因如下:
第一個原因:
現在推案的建商,很多都是很早很早以前買地,所以他們的土地成本很低,如果市場價格跌破他們的利潤,那麼不如不要推案,就養地,這也是我個人覺得,高雄的建商很有默契,這幾年來的供應量都很剛好,不會讓市場供多於求,建商自己在那裏多殺多,削價競爭
第二個原因:
高雄的新房子大概是從10年前的美術館重劃區開始,有提供良好的公共設施以及環境,才開始有大型的建商願意在這裡蓋品質好,建材好的產品,當然價錢也是10年前的天價.
高雄很多年來想換屋的長輩們,一直以來沒有好的環境或房子可以換屋,所以這些建商的房屋,一但推出之後,就變成當地趨之若鶩的稀有產品了
第三個原因
大家如果多關注高雄的市容,公共建設發展,在地的高雄新聞,會發現,本來的國宅或眷村,國軍基地等被政府重劃了,變成一大塊又一大塊的重劃區,也就是騎車過去如果看到一大片的公園綠地或是圖書館,科工館,博物館等,旁邊有很多新房子或是空地,那就是已經被整建的重劃區.我個人很愛進修關於房地產的課程,包括都市規劃,今年有幸上到高雄市都發局組長的課.裡面他就提到一個很重要的議題,很多買方很納悶的:到底這麼多房子誰來買?美術館的點燈率很低等問題,組長直接講明了以下內容:
高雄在未來10年發展仍然會超乎高雄人甚至台灣人的想像,靠的就是這些重劃區的完整規畫,方便的交通,令人驚豔的市容,要成為世界上最舒適旅遊和最適合宜居的城市之一,但是這些重劃區裡面也是有很多人持有甚至是房屋,不是像大家現在看到的,好像本來就該是空地,這些本來的屋主拿到了政府的補償,再去進行換屋的動作,優先看的就是當時建商的推案,所以只要政府釋出的建地控制好數量,建商自然也會控制推案的數量,不會有價格供過於求的下殺危害經濟安全的問題
第四個原因
不管在台灣的哪一個城市,房價靠的都是當地的所得比支撐起來的,高雄上漲的這幾年來,直到現在,房價所得比一直是在安全水位裡,房價泡沫化的機率相對降地很多
本文完...待續 如果我想省稅金而現在買房,會不會買在最高點???(中古屋篇)
留言列表